附件5:
高等职业学校海洋渔业技术专业教学标准
一、专业名称(专业代码)
海洋渔业技术(510402)
二、入学要求
普通高中毕业生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或具备同等学力
三、基本修业年限
三年
四、职业面向
所属专业大类 (代码) |
所属 专业类 (代码) |
对应 行业 (代码) |
主要职业 类别 (代码) |
主要岗位类别(或技术领域) |
职业资格(职业技能等级)证书 |
农林牧渔大类 (51) |
渔业类(5104) |
渔业(04) |
水生动物饲养工(5-04-01-03) 渔业生产船员(5-04-02-03)) |
海水养殖 海洋牧场管理 海洋休闲渔业技术管理 渔船轮机驾驶 |
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员(中级) 普通渔业船员证书 游泳救生员证(初级) |
五、培养目标
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、德技并修、全面发展,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、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,掌握水产动物的饲养、水质监测、水产病害诊断与防治等基本知识,掌握设施渔业设计与维护、海洋牧场建设与管理、海上休闲项目管理、海水捕捞、船舶驾驶与轮机管理等主要技术技能,面向现代渔业的生产、建设、管理、服务第一线,能够从事海水养殖、海洋牧场建设、休闲渔业管理、海水捕捞、船舶驾驶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。
六、培养规格
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、知识和能力方面达到以下要求。
(一)素质
1.具有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,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;崇尚宪法、遵守法律、遵规守纪;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。
2.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。具备追求卓越、精益求精、热爱海洋、保护环境的职业精神;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和习惯,了解本领域的新动态、新技术、新方法,并能将其应用于实践;具备海洋渔业技术相关信息的收集、评价和有效利用的素养;在工作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;掌握现代海洋渔业相关法律法规。
3.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人文素养。达到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》,具有健康的体魄、心理和健全的人格;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,对工作、学习、生活中出现的挫折和压力,能够进行心理调适和情绪管理;具有一定的审美和人文素养。
(二)知识
1. 掌握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、科学文化基础知识;
2.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生物安全知识;
3.掌握一定的水产动物饲养、水质调控、病害防治、设施渔业、海洋牧场建设、观赏水族饲养、海水捕捞、船舶驾驶等专业知识;
4.掌握海洋环保、无公害养殖等专业综合知识。;
5.掌握海水养殖新品种发展趋势与新技术的发展规律、海上休闲项目的开发管理等专业拓展知识;
6.掌握社交礼仪及公共关系等相关职业发展知识;
7.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外语知识,本专业所需的创新、创业知识;
8. 握本专业所需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、必备的应用写作基本知识。。
(三)能力
1.能独立进行海水鱼类、虾蟹类、贝类及其它经济水产动物的苗种及养殖生产;
2.具备正确拟定水产动物病害诊断与治疗方案;
3.能正确进行养殖水环境分析与调控;
4.能独立进行设施渔业设计与维护;
5.能规范进行海洋牧场建设与养护;
6.能独立进行观赏生物的繁育及规模化饲养;
7.能规范进行船舶驾驶与海洋捕捞;
8.具备划船、游泳、救生、潜水等技能;
9.具有一定的信息加工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;
10.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,能够在工作中进行有效沟通;
11.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。
七、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
(一)课程设置
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。
1.公共基础课程
根据党和国家有关文件明确规定,将思想政治理论课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体育、军事课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、心理健康教育、信息技术等课程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程,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、党史国史、大学语文、高等数学、基础化学、专业外语、健康教育、美育课程、职业素养等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。
2.专业课程
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程、专业核心课程、专业拓展课程,并涵盖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。
(1)专业基础课程
一般设置6~8门。包括海洋学、基础化学、组织胚胎学、动物学、水生生物学等。
(2)专业核心课程
一般设置6~8门。包括海水鱼类增养殖技术、鱼类虾蟹类增养殖技术、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、水质调控技术、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、海洋牧场建设与管理、船艺与操纵、海洋捕捞技术等。
(3)专业拓展课程
包括特种水产经济动物养殖技术、藻类增养殖技术、饵料生物培养技术、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、设施渔业、水产养殖设施工程、观赏水族动物饲养、水族景观规划与设计、资源与渔场、船舶航行、渔船设备操作、渔具与渔法、休闲游钓、企业管理、海上旅游项目开发与管理、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、文献检索等。
3.专业核心课程名称及主要教学内容
序号 |
专业核心课名称 |
主要教学内容 |
1 |
海水鱼类增养 技术 |
鱼类基本生物学;鱼类经济种类的鉴定;鱼类养殖环境调控;鱼类人工育苗技术;大水域粗放养殖技术;池塘养鱼技术;网箱养鱼技术;工厂化养鱼技术。学时:64 |
2 |
海水虾蟹类增养殖技术 |
甲壳类的分类、分布与形态结构;甲壳类生态;甲壳类苗种生产、病害防治、增养殖技术。学时:64 |
3 |
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 |
贝类的结构、形态、生态、分类;贝类苗种生产技术;亲贝促熟培养、产卵与孵化、贝类幼体选优与培育;贝类病害防治技术、贝类养成与收获加工技术。学时:48 |
4 |
水质调控技术 |
水环境变化规律;水中物理、化学、生物指标的测定原理与检测技术;养殖水体的处理技术。学时:54 |
5 |
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 |
微生物及免疫基本知识;水产动物常见病害种类;水产动物病害的致病原因分析技术;水产动物病害诊断技术 ;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。学时:64 |
6 |
海洋牧场建设与管理 |
海洋牧场的分类与功能设计;海洋牧场关键设施的类型与作用;资源关键种的行为特征;海洋生物资源养护;海洋牧场的运营管理;海洋牧场监测评价及生态安全保障方法。学时:64 |
7 |
船艺与操纵 |
各船体结构和船舶管系的正确名称和作用;锚设备、舵设备、装卸设备和系泊设备以及救生设备和消防设备的布置和作用;车、舵、锚、缆、拖的操纵作用和效应及其使用。学时:64 |
8 |
海洋捕捞技术 |
渔具分类;海洋捕捞渔船的类型;海洋捕捞渔船的设备使用与维护;围网、拖网、刺网、延绳钓渔船的操纵与捕捞方法。学时:64 |
4.实践性教学环节
主要包括基础化学、水生生物学、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技术、观赏水族动物饲养、饵料生物培养技术等课程的课堂实验;鱼类虾蟹类增养殖技术、海洋牧场管理、游泳与划船、海上救生、非工程潜水培训、船舶驾驶模拟训练、渔船捕捞模拟器训练等校内外综合实训;人文与职业素质教育、思政类实践、专业实践活动等社会实践;毕业设计(论文)等。
在海水养殖类企业、海洋牧场类企业、海洋捕捞类企业、海洋休闲渔业企业及海洋水族馆等单位进行实习。
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,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要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和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中。
学校要结合实际,开设关于安全教育、节能减排、绿色环保、社会责任、管理等人文素养、科学素养方面的选修课程、拓展课程或专题讲座(活动),并将有关内容融入到专业教学中;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,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和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中;自主开设其他特色课程;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。
(二)学时安排
总学时一般为2800学时,约156学分。每学时不少于45分钟,每18学时折算1学分,实践教学每周按30学时计算。其中,公共基础课总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25%。实践性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50%,其中,顶岗实习累计时间为6个月,可根据实际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。各类选修课程学时累计不少于总学时的10%。
八、教学基本条件
(一)师资队伍
1. 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25:1,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不低于60%,专任教师队伍要考虑职称、年龄,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。
2. 专任教师要求具有高校教师资格;具有高尚的师德,爱岗敬业,遵纪守法;具有海洋渔业技术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,扎实的海水养殖、渔业资源开发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;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,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;每五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。专业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,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行业、专业发展态势,与行业企业保持密切联系,了解行业和用人单位对海洋渔业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,教学设计、专业研究能力强,牵头组织开展教科研能力强,在本区域或本领域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。
3. 兼职教师主要从海水养殖、渔业管理等相关机构聘任,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、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,具有扎实的海水养殖、海洋牧场管理、休闲渔业开发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,具有水生动物疫病防治员等相关职称,能承担课程与实训教学、实习指导等专业教学任务。
(二)教学设施
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、实习实训所必须的专业教室、实训室和实训基地。
1.专业教室基本条件
满足电源、光照、温控、安全条件,配置课桌、黑板、基本教具、网络接口或网络环境。
2.校内实训室(基地)基本要求
包括标本室、无机化学实验室、微生物实验室、水质监测中心、生物饵料实训室、观赏水族训室、船舶驾驶模拟实训室、急救实训室、雷达模拟实训室、电子海图实训室、罗经室等。每个校内实训室应具有满足约40人完成实训任务必备的场地、材料、专业设施和设备,生均仪器设备值不少于0.6万元。另外需要自建或者与相关机构合作建设游泳划船训练中心、潜水训练中心等。
3.校外实训基地基本要求
海洋渔业技术专业需要在海水养殖类企业、海洋牧场类企业、海洋休闲渔业企业及海洋水族馆等建立实训基地,基地建设规模要与招生规模相适应,建设水平要与产业发展水平相接轨。设施齐备,实训岗位、实训指导教师确定,实训管理及实施规章制度齐全。
4. 学生实习基地基本要求
能代表当前海洋渔业技术的最新发展水平,每个基地能提供可容纳约10人以上的实训岗位;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;能承担对“双师型”教师的培训。同时,实习基地应有保证实习生日常工作、学习、生活的规章制度,有安全、保险保障。
5.支持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基本要求
具有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、文献资料、常见问题解答等的信息化条件。引导鼓励教师开发并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、教学平台,创新教学方法、提升教学效果。
(三)教学资源
主要包括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、教师专业教学研究和教学实施需要的教材、图书及数字化教学资源等。
1.教材选用基本要求
优先选用高职教育国家规划教材、省级规划教材,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。学校应建立有专业教师、行业专家和教研人员等参与的教材选用机构,完善教材选用制度,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。
2.图书、文献配备基本要求
图书、文献配备能满足学生全面培养、教科研工作、专业建设等的需要,方便师生查询、借阅。其中专业类图书、文献主要包括:行业政策法规资料,有关职业标准,海洋渔业技术领域的技术、标准、方法、操作规范以及实务案例类图书等。
3.数字资源配备基本要求
建设和配置与专业相关的一定数量的多媒体素材(如图形/图像、音频、视频和动画)、教学课件、数字化教学案例库、虚拟仿真软件、数字教材等数字资源,种类丰富、形式多样、使用便捷、动态更新、满足教学。
九、质量保障
(一)学校和二级院系应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,建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,完善课堂教学、教学评价、实习实训、毕业设计以及专业调研、人才培养方案更新、资源建设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,通过教学实施、过程监控、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,达成人才培养规格。
(二)学校、二级院系及专业应完善教学管理机制,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,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改,建立健全巡课、听课、评教、评学等制度,严明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,强化教学组织功能,定期公开课、示范课等教研活动。
(三)学校应建立专业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,并对生源情况、在校生学业水平、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,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。
(四)专业教研组织应充分利用评价分析结果有效改进专业教学,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,制定诊断与改进措施,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